130-140

r />
  “孟津的曹班是夜半来袭,而河阳津的敌军是在清晨发兵。”

  “袁绍发兵渡河,早已知道我们在渡口设了守兵。攻方乘船而至,难以在水面获得补给,守方占据绝对的地利。袁绍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,怎么会渡江呢?”

  “既然他有十足的把握,必然是因为兵力远在我们之上,选择白日,才能将进攻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啊!”

  果然,仅仅过了半日,河阳津就接连发来的三封求援,最后一封信的麻纸上,甚至边缘都是焦黑的。

  再加上孟津的曹班和郭汜第二次交锋后,很快退回了河对岸,董卓立刻下令小平津驻军拔营,以三千轻骑为先锋,自己随中军沿河西进。

  段宁原本只是代替视力不好妹妹作为先锋,却意外为她挡下了一次刺杀,得知行刺的幕后主使是袁绍,董卓都不想讨了,就想回去先把袁绍给杀了。

  幸好胸口发烫的玉佩拦下了她。

  “他现在帮我们顶着反贼头目的红名呢,要杀咱也等这仗过了先哈。”

  “他爹的,那我骂骂他总行吧。”

  曹班将玉佩拿远了些,玉佩那头传来鸟语花香。

  约莫一刻钟后,曹班又将玉佩拿近来。

  “爽了么?”

  “没有!太久没骂人,生疏了!”段宁喘着气,忿忿道。

  曹班想了想道:“这样吧,专业的事我们让专业的人来。”

  袁绍一天之内,收到了两条坏消息,一条比一条令他感到恐慌。

  辛评被郭汜所杀。

  曹班抓住了行刺她的探丸郎。

  本就这次发兵充满犹豫的袁绍,第n次叫来谋士们问计。

  以往坚决作主战派大冲锋的荀谌,这次意外地改变了主意。

  因为他悟了。

  袁绍根本不是来问计的,他是来图安心的。

  所以荀谌给了他当袁绍谋臣以来,最令袁绍满意的一条建议。

  “据冀州,争天下。”

  ——这也是荀谌给袁绍的最后一条建议。

  其实,他作为谋士,怎么会不明白袁绍心中所想呢?

  但成大事者,岂能朝令夕改,半途而废?

  要么,你一开始就不打,既然你要打,而且还带头打,那就给我一直打下去!让我看到汉室兴复的希望啊!

  袁绍下令退兵的第二日,一文一曲横空出世。

  一文为《讨董卓檄》,出自姑臧君段宁麾下参军蔡琰,檄文以激烈的言辞细数董卓的罪状,让人读之酣畅淋漓,恨不得也投身于讨董的军队之中。

  一曲为《袁逃歌》,这首从京都流传出来的民谣,将讨董联军盟主袁绍从四世五公的袁氏起家,到酸枣倡义兵拉大旗,再到战败失利后,畏惧撤兵的事迹赋以韵脚,歌以曲调,伤害性不大,讽刺性极强。

  荀谌在袁绍退兵的那天,独自离开了军营。

  他来时有仆从相随,珠宝玉器满车,去时只有一匹驮不了重物的老马,随他踽踽东归。

  而同一天,曹班在小平津,发令渡河。

  董卓的谋士李儒有一点没有说错,渡河作战,进攻方由于缺少机动纵深,面对有准备的防守方时是处于极大劣势的。

  因此姐姐和吕布的两次佯攻,除了作为疑兵,让董卓无法判断己方准确的渡点外,还起到拖延时间的作用。

  曹班抵达小平津后,测图尉的士兵用了整整一天的事件侦查目标地区的气象和水文条件,记录下河岸的潮汐规律以及水深,综合测算后,选定日出前一个时辰作为船只抵达对岸的时间。

  这个时点正好位于高潮前,船只不容易搁浅,河面上升也会淹没部分滩头障碍物,便于士兵涉水上岸。

  “五、十、十五……五十,嗯,每隔五十米设一防御支撑点,每点可容纳百人,这恐怕修建时间不短啊。”

  董卓在小平津最窄的河道口附近修建了相当完备的防御工事,两名士兵趴在附近的小山坡上,脸上涂着泥巴,头上扎着草环,用千里镜将观察到的点位一一记录下来。

  “不行,防御支撑点太多了……”士兵数了一下,沿着河岸,对面能看得到的地方,至少有二十处点位,两边延伸就是一千米了,如果从这里强攻,代价太大,不划算。

  河面原本有两座浮桥,早已被人砍断,岸边只剩下一根木桩——另一根被连着泥土一起卷进了水里。

  另一名士兵从木桩上收回视线,小声对战友道:“而且这一代河滩土质太软,影响涉水。”

  根据测图尉的报告,曹班最终没有选择最窄的这一段河道横渡,而是率军往东行了小半日,从新选定一处坡度适中、河滩质地较硬的地点作为渡河点,又花了三日调遣大船,组装小船。

  第四日晚,停靠在临时码头边的大小船只上,已统一悬挂了五瓣花旗帜,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,暗红的纹样宛如具有生命力一般,凝聚着这支军队。

  寅丑交替之际,首批负责登岸的士兵整装完备,曹班在全军注视下,登上主船。

  没有号角,没有口令,在这个静谧的夜晚,主帅扯下捆绑船帆的麻绳,同时间,千帆落下。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