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17章 军情司
送走太子,叶明立刻着手组建军情司。他借鉴现代情报系统,设计了一套严密的军情传递机制:每隔二十里设一驿站,配备快马;情报分"天地玄黄"四级,对应不同传递速度;还发明了简易密码,即使情报被截也无法破译。
三日后,军情司首次演练。从朔风关到京城,八百里加急,原本需要三日的军情,竟在十二个时辰内送达!朝野为之震动。
就在叶明忙于改制时,陈静姝在军器监的表现同样惊艳。她不仅精通算学,更对机械原理有着惊人悟性。
在叶明的点拨下,她改进了连发弩的齿轮结构,使装箭速度提高了一倍。
这日傍晚,叶明来到军器监验收新一批装备,只见陈静姝正伏案绘制图纸,专注得连他进来都没察觉。夕阳透过窗棂,在她精致的侧脸上镀上一层金边。
"陈先生辛苦了。"叶明轻声道。
陈静姝抬头,见是叶明,莞尔一笑:"侯爷来得正好。静姝有个想法——"
她指着图纸,"若在火龙筒内加装这个螺旋铜管,或许能增加射程..."
叶明凑近细看,不禁惊叹——这分明是早期的膛线设计!虽然粗糙,但原理已经接近。他忍不住赞叹:"陈先生真乃奇才!"
二人正讨论间,李天宝慌慌张张跑来:"少爷!宫里来人了,说陛下急召!"
养心殿内,李云轩面色凝重:"叶明,刚收到边关急报,北胡新可汗即位,集结十万大军,扬言要报黑水峡谷之仇。"
叶明心头一紧:"舅舅,边关守军..."
"朕已命叶秋加强防备。"皇帝沉声道,"但军械粮草还需加紧调运。爱卿的改制,能否经得起实战检验?"
"臣愿立军令状!"叶明斩钉截铁,"新制之下,军需调配效率已提高五倍。三日内,首批援军物资必达朔风关!"
离开皇宫,叶明直奔兵部,通宵达旦地部署调运事宜。新设立的军情司发挥了巨大作用,各州县驻军动向、粮仓库存,源源不断汇聚到兵部。叶明与陈静姝连夜核算,制定出最优运输路线。
翌日黎明,第一批满载军械粮草的车队便驶出京城。与此同时,飞鸽传书发往各州府,调集预备役士兵——这正是府兵制的优势所在,无需临时募兵,已有训练有素的兵源可用。
三日后,捷报传来:援军和物资如期抵达朔风关,胡人见守军势大,未敢轻举妄动。朝野上下无不叹服兵部新制的高效。
庆功宴上,皇帝亲自为叶明斟酒:"爱卿真乃朕之肱骨!这兵部改制,该当推广至其他各部。"
叶明谦虚道:"臣不过尽本分。若非陈...陈先生等人鼎力相助,断无此效。"
"陈默?"皇帝似笑非笑,"朕听闻此人才学不凡,改日当见见。"
叶明心头一跳——皇帝莫非看出了什么?但见圣颜和悦,似乎并无责怪之意,这才稍稍安心。
宴席散后,叶明踏着月色回府。途经陈府时,他驻足片刻,只见后院小楼上还亮着灯火,隐约可见一个倩影正在伏案工作——想必是陈静姝又在研究什么新设计了。
叶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在这个古老的时代,能遇到这样一位志同道合的知己,何其有幸。
夜风拂过,带来阵阵桂花香。叶明深吸一口气,抬头望向满天星斗。
兵部改制初见成效,但还有更多计划等待实施——军校的建立、骑兵的改良、海防的加强...
路还很长,但他不再孤单。
第二天寅时刚过,兵部衙门内已灯火通明。叶明伏案批阅文书,手边堆着厚厚一摞各地送来的军报。窗外秋风萧瑟,卷起几片枯叶拍打在窗棂上,发出"沙沙"的轻响。
"大人,北疆三州的府兵名册送到了。"钱谷抱着一摞竹简进来,眼下挂着两个明显的黑圈。
叶明接过竹简,快速浏览:"嗯,比预计的早了半日。看来新设的驿站确实提高了公文传递速度。"
他蘸了蘸墨,在奏折上添了几笔。这是要向李云轩汇报的《府兵制试行成效》,里面详细记录了北方三州实施新制后的变化:兵员素质提升、军费开支减少、响应速度加快...每一项都有详实数据支撑。
"大人,还有一事。"钱谷压低声音,"刘家那边又有动作了。刘韬虽被革职,但他兄长刘勋暗中联络了几家世族,说要联名上奏,弹劾大人'变更祖制,动摇国本'。"
叶明笔锋一顿,墨汁在纸上晕开一个小点。他搁下毛笔,冷笑一声:"跳梁小丑。陛下既已准了改制,他们这般阻挠,是何居心?"
钱谷欲言又止。叶明知道他想说什么——这些世族盘根错节,即便在安国公倒台后,仍有不小势力。他们不甘心失去特权,自然要反扑。
"去把《军功录》取来。"叶明忽然道。
《军功录》是他上任后新编的册子,详细记载了近十年所有将领的功过。很快,钱谷捧来三卷厚厚的册子。
叶明直接翻到标记处:"刘勋,五年前任河西守将时,因醉酒贻误军机,导致胡人掠边,死伤百姓数百...当时是靠刘家老侯爷的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