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7章 清点矿场

  更可怕的是,每个名字后面都详细标注了借款缘由——有的是为填补亏空,有的是为掩盖丑闻...

  "这份名单..."叶明低声道,"牵连太广了。"

  "是啊。"李君泽叹了口气,"一下子动这么多官员,朝堂非乱不可。"

  他收起名单,"父皇的意思,先记着,徐徐图之。"

  叶明点点头。政治有时候就是妥协的艺术,这个道理他越来越明白了。

  晨曦穿过户部大堂的窗棂,照在堆积如山的账册上。

  叶明揉了揉酸胀的双眼,将最后一份清单递给刚进门的李君泽:"表哥,这是矿场的估值。"

  李君泽接过清单,眉毛微微扬起:"仅太原一处铁矿就值八十万两?"

  "矿脉品质极佳,而且..."叶明压低声音,"我们在矿洞深处发现了未及运走的精铁,足够打造数万兵器。"

  正说着,户部尚书程大人带着几位侍郎匆匆进来,老尚书一进门就拱手:"殿下,老臣刚核完田产数目,实在...实在骇人听闻!"

  程尚书展开一张丈余长的绢布,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红点:"崔杨两家在全国九州三十六县共有良田二十八万四千亩,其中上等水田占七成。"

  老尚书手指发颤地指着几处,"这些连成片的田产,足以控制三处漕运要道!"

  叶明与李君泽对视一眼。昨日他们就发现这些田产位置特殊,如今经户部专业测算,更加证实了两家布局之深远——这已不仅是敛财,更是战略布局。

  "还有更蹊跷的。"程尚书擦了擦额头的汗,"老臣查了地契变更记录,这些田产大半是近十年内陆续购入的,恰好在..."

  他谨慎地看了眼四周,声音更低,"先帝驾崩后的那几年。"

  大堂内一时寂静。先帝驾崩到今上即位那两年,朝局动荡,正是崔杨两家大肆扩张的时期。如今想来,恐怕早在那时,他们就已心怀不轨。

  "报——"一名差役疾步进来,"启禀殿下,刑部在崔家别院又发现一处地窖!"

  崔家这处别院位于城西,外表朴素,内里却极尽奢华。叶明跟着差役穿过曲折的回廊,来到后院一处假山前。假山已被移开,露出黑黝黝的洞口。

  "大人小心,台阶湿滑。"

  顺着石阶而下,空气中弥漫着陈年的墨香与檀木气息。火把照亮地下书库的瞬间,叶明倒吸一口凉气——整面墙都是账册,按年份整齐排列,最早的可追溯到三十年前!

  "这..."随后赶到的李君泽也怔住了,"崔家这是把百年家底都记在这里了。"

  叶明随手取下一本翻开,是景和十五年的收支记录。其中一页被朱笔圈出:"某月某日,付陆先生青瓷款五千两,购北地玉器十二件"。

  "陆先生?"叶明心头一跳,"可是陆远?"

  "看日期是在陆家灭门前。"李君泽凑近细看,"看来崔家与陆远早有勾结。"

  继续翻阅,更多惊人记录浮现眼前:某年某月,贿赂某官员黄金多少两;某年节礼,赠送某将军美婢几人...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,连受贿者的反应和后续往来都详细在册。

  "好一个崔家。"李君泽冷笑,"这是把行贿做成了学问。"

  叶明却盯着书架最上层一个黑漆匣子:"取下来看看。"

  匣子上了锁,但对叶明这样的高手形同虚设。打开后,里面是一本薄薄的册子,封面上书"青瓷录"三字。翻开第一页,列着二十多个名字,每个名字后面都标注着"某年入崔氏族学"、"某年入杨家族学"...

  "这就是青瓷计划的全部名单。"叶明声音发紧,"他们从二十年前就开始培养死士,安插在各世家甚至朝中。"

  李君泽面色凝重:"必须立即呈报父皇。"

  离开别院时已近午时。叶明刚跨出门槛,就见叶瑾带着几个宫女站在院中杏树下,正指挥下人清点几大箱衣物首饰。

  "三哥!"叶瑾小跑过来,发间金步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,"你看我找到了什么!"

  她从袖中取出一个锦囊,倒出几颗龙眼大小的珍珠:"藏在崔夫人枕头里的,一共二十四颗,颗颗圆润,怕是值上千两银子呢!"

  叶明接过珍珠细看,果然都是上好的南海珠。更让他注意的是锦囊内侧绣着的小字:"范阳卢氏,庚子年赠"。

  "瑾儿,这些你都登记了吗?"

  "当然!"叶瑾献宝似的捧出本厚厚的册子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件物品的来源、特征和发现地点,"我还把各房丫鬟婆子的私人物品单独列出,等核实无误后就发还给她们。"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